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集医、教、研为一体,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大连医学院同位素室,1969年响应国务院号召,支援“三线”建设内迁历史名城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同位素室。是国内较早、省内最早、开展诊疗项目较全的核医学科。1978年正式更名为核医学科。由卜松樵、王景美、腾国柱、王翔、周国祥、刘毅等教授先后担任核医学科主任,现任主任为王攀教授,主要开展碘-131甲亢治疗、磷-32慢性白血病治疗及血管瘤治疗。
历经几代核医学人的努力,我科发展成为拥有国际先进的PET/CT分子显像断层仪、SPECT/CT显像断层仪、生产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回旋加速器、核素治疗病房、甲状腺疾病门诊、激素检测免疫实验室、双能X线骨密度诊断仪、甲状腺功能检查仪等仪器的现代化学科。同时我科是全国放射性碘-131治疗Graves甲亢多中心临床研究单位;全国“肿瘤骨转移早期使用锶-89治疗”多中心研究单位。核医学免疫分析实验室诊断技术在省内名列前茅,多项诊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广泛吸引四川、重庆、云南等周边省份的患者前来就诊,就诊人数常年稳居全省第一。
目前科室拥有医护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主治医师及讲师以上职称10人,住院医师及技师等9人,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1人,硕导2人,硕士研究生5人,本科生以上的18人。近年来科室开展:一治疗方面:甲亢药物与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碘-131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药物治疗、甲状腺桥本氏病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锶-89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云克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云克治疗及其他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等。二影像诊断方面:开展SPECT/CT骨显像、甲状腺显像、肾功能显像、甲状旁腺显像、胆道显像、异位胃黏膜显像、前哨淋巴显像等,特别是即将开展PET/CT影像诊断技术,使我院真正迈入功能代谢的分子影像时代。PET/CT对各系统的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临床再分期、外科手术决策、肿瘤放疗靶区规划、肿瘤治疗疗效观察及肿瘤原发灶的寻找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生产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回旋加速器投入使用,为医院科研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体外诊断方面:科室还拥有国际先进的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检测仪5台,开展各种激素包括甲状腺激素、性腺激素、内分泌激素、胃肠激素、核酸、蛋白质、神经递质、活性受体、血药浓度、儿茶酚胺类等生物活性物质检测,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准确的信息。四骨质密度诊断方面:引进法国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仪,对骨质疏松症诊断、治疗、疗效观察及预防提供重要的价值;五其他:甲状腺功能检测仪、全自动放射性核素分装仪等等。近几年来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已达20余项,有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多项填补省内空白,TG确认实验诊断技术是目前国内唯一开展的技术,主要用于甲状腺癌的诊断与疗效评估。
科室在高质量完成医疗工作的同时,特别注重科研建设,目前科室在研课题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厅级6项、遵义市级课题3项、硕士启动基金1项。截止目前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项。科室多年是贵州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兼职担任第六届、第七届贵州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第八届、第九届副主任委员、贵州省核学会常务理事、理事;科室同时是遵义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同时兼任中国核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全国理事、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体外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国家合格评定委员会核医学ISO15189推荐评审专家、中国放射性核素治疗学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学促进会甲状腺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学促进会甲状腺分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国核医学核医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学会标记免疫分析专委会全国委员等职。每年开展遵义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继续教育项目,同时承担国家级“十二五”高等本科教育规划《核医学》教材编委、《现代临床医学免疫学检验技术》副主编、中国科学院规划教材案例版《影像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编委、全国《核医学体外分析实验室管理规范》解读组长及幻灯制作人。在国内医学专业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及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科室是遵义医学院大学本科、研究生、规培生、实习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基地,贵州省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科教学基地,曾获得贵州省卫生厅“青年岗位能手”奖,“遵义医学院优秀教师”等称号。2017年9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飞行检查获“全省第一名”。为了加快学科建设和发展,科室聘请全国著名的核医学专家张永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亚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作祥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沂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洪成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定期来我院进行技术指导和帮扶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