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神经精神病学>>实践教学>>正文

《神经系统》见习大纲
2023-08-20 12:45 曾令  审核人:   (点击: )

《神经系统》实验、见习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南山班)专业使用)

 

I  前言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掌握神经系统,包括解剖结构,组织学和细胞学结构,以及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及技能。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神经系统专业课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课和临床见习的学习验证理论,从而使学到的知识更为巩固。通过神经病学见习,增强学生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初步了解,为日后学习和从事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南山班)专业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4学时,实验课14学时,见习40学时。

(四)教材:《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贾建平,8版。

II   正文

第一章 神经系统解剖

 教学目的

熟悉神经系统组成和生理功能,掌握重要神经传导通路的解剖、生理功能及脑血管的解剖结构。

 教学要求

(一)了解颅骨解剖特点,熟悉颅骨外部标志。

(二)了解大脑半球主要分区功能。

(三)了解间脑的组成和主要生理功能。

(四)了解脊神经解剖学特点。

(五)了解植物神经的解剖及生理特点。

(六)熟悉脑膜的解剖组成。

(七)熟悉脑干不同部位损害综合征。

(八)熟悉小脑解剖特点。

(九)熟悉脊髓及脊髓血管的解剖和生理特点(神经传导通路的解剖和生理)。

(十)掌握视觉通路的解剖、生理特点,掌握眼肌瘫痪的类型及其特点。

(十一)掌握脑的血管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脑的动脉及脑的静脉)。

(十二)掌握感觉系统解剖特点。

(十三)掌握运动系统解剖特点。

(十四)掌握浅反射、深反射的反射弧组成。

 教学内容

(一)颅骨解剖学:颅骨(颅盖、颅底)解剖特点,颅骨血供,颅骨外部标志。

(二)脑膜的解剖和生理。

   1  硬脑膜

组成(脑膜层和骨膜层)、形成物(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和鞍膈)和硬脑膜窦(海绵窦)。硬脑膜的血管神经支配。

   2  蛛网膜

蛛网膜下腔和蛛网膜下池的概念;蛛网膜绒毛或颗粒是脑脊液吸收的部位。

   3  软脑膜

分为内、外两层。神经支配(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交感神经神经来自颈交感节的颈内动脉交感丛,副交感神经纤维来自面神经)。

(三)大脑半球的解剖和生理

   1  大脑半球的外观。

两侧大脑半球借纵裂、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将大脑半球划分为额、颞、顶、枕5个叶。

   2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放射冠、半卵圆中心、脑岛、旁中央小叶、基底节区、内囊、胼胝体、和脑室系统等。

(四)间脑的解剖和生理

   1  间脑的组成。

   2  间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五)脑干的解剖和生理

   1  脑干的组成

   2  脑干的主要生理功能

(六)小脑的解剖和生理

   1  小脑的外部结构

        小脑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古小脑(绒球小球叶,又称前庭小脑)、旧小脑(前叶蚓部、蚓锥体及蚓垂, 又称脊髓小脑)、及新小脑(小脑半球,又称桥脑小脑)。小脑以三对脚(结合臂、桥臂及绳状体)与脑干联系。

   2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皮质质、小脑核(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及齿状核)

传入纤维联系:主要有前庭小脑投射、脊髓小脑投射、橄揽小脑投射、桥脑小脑投射及网状小脑核投射。主要来自前庭、脊髓及大脑皮质。其中前庭纤维主要投射到绒球小结叶;脊髓纤维直接或间接投射到小脑蚓部、中间皮质带及旁正中小叶;大脑皮质主要通过桥脑核与小脑前核联系。

传出纤维联系:小脑皮质外侧部纤维主要通过齿状核投射到大脑皮层运动区和感觉区;小脑皮质中间部皮质纤维主要通过球状核、栓状核,投射到红核、丘脑,再到脊髓;蚓部及绒球小结叶纤维主要通过顶核投射到前庭。

   3  小脑的功能

1)协调作用

       协同作用不能称为共济失调。小脑半球的精细随意运动调节功能有关。

2)平衡功能

       绒球小结叶与前庭核往返联系,主要与平衡功能有关。

3)调节肌张力

       小脑前叶蚓部与姿势肌的张力、行走及平衡有关,中间部控制姿势反射。

4)小脑的血供

      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及小脑下后动脉。

      静脉:小脑前内侧静脉、小脑前外侧静脉、小脑后部静脉、小脑腹侧静脉。

(七)脊髓的解剖和生理

   1  脊髓的外部结构

   2  脊髓的内部结构

   3  脊髓的血液供应

(八)脑神经解剖生理学

   1  嗅神经解剖生理。

   2  视觉通路及病变的临床表现

   3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的解剖生理;眼肌瘫痪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重点讲解复视,瞳孔大小变化及对光反射改变的意义。

   4  三叉神经的解剖生理

   5  面神经的解剖生理

   6  重点讲解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鉴别。

   7  耳蜗神经、前庭神经的解剖生理。

   8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解剖生理。

      重点讲解假性球麻痹与真性球麻痹的鉴别。

   9  副神经的解剖生理

   10  舌下神经的解剖生理

(九)脊神经解剖生理学。

   1  前跟和后跟

前根为运动根,有3种纤维(支配梭外肌的α纤维、支配梭内肌的γ纤维及交感或副交感的节前纤维。后根为感觉根。前后根汇合,形成混合性脊神经总干。内含躯体传出纤维、躯体传入纤维、内脏传出纤维及内脏传入纤维。

   2  脊神经节

位于脊神经后根上,椎间孔内,脊神经穿过硬脊膜处的外侧。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进入脊髓,周围突构成脊神经。

   3  脊神经分支

脊膜支、后支、前支。前支形成神经丛(颈、臂、腰底丛)、神经干(臂丛有上、中、下三个主干)、股、束及周围神经。重要的周围神经上肢有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下肢有股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

   4  脊神经支配的节段性分布。

(十)植物神经解剖生理学

1  植物神经的概念、组成及其功能。

2  大脑皮质和植物神经功能的联系。

3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组成、分布和功能。

4  交感神经系统的组成、分布和功能 ;交感神经节及交感神经的联系。

5  植物神经病变的重要症状和体征

瞳孔的调节、反射;Horner综合征的解剖和调节反射通路;排尿的外周、脊髓和大脑皮质的调节反射通路。

(十一)脑的血管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动脉和静脉

(十二)感觉系统

        感觉传导通路的解剖和生理。

末梢型、神经干型、节段型、后角型、传导束型,以及脑干、丘脑、内囊和大脑皮质病变所致的感觉障碍特点。

(十三)运动系统

    运动传导通路的解剖和生理。

讲解上位和下位运动神经元病变的特点。

讲解脑干、内囊和大脑皮质病变所致的运动障碍特点。

(十四)反射

    浅反射、深反射的反射弧组成。

第二章 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的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病史采集的重点及注意事项,掌握神经系统检查内容和基本方法。

 教学要求

(一)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病史采集的重点及注意事项。

(二)熟悉神经系统检查顺序。

(三)掌握神经系统检查内容和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一)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重点及注意事项

(二)神经系统检查

   1  意识状态

讲解意识的概念、意识清晰度的分级和特殊形式的意识障碍(去皮质状态、去大脑状态、闭锁综合征等),以及意识障碍的检查和判断方法。

2  颅神经

1)嗅神经:介绍嗅觉的检查方法,以及嗅觉减退和幻嗅的表现。

2)视神经:介绍视力、视野和眼底的检查方法。

3)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检查眼裂、眼球运动、复视、瞳孔。

临床意义:眼球运动神经麻痹、瞳孔异常:Horner综合症。

4)三叉神经

检查:面部感觉(痛、触觉);角膜反射;咬肌、颞肌运动及肌容积。

临床意义:角膜反射;三叉神经痛。

5)面神经

检查上部及下部面肌运动。

临床意义: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面肌抽搐和痉挛。

6)位听神经

检查:听力检查的方法

临床意义:神经性耳聋与传导性耳聋。

7)舌咽、迷走神经

检查吞咽,发音,软腭位置及运动;咽反射。

临床意义:真性延髓麻痹和假性延髓麻痹。

8)副神经

检查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肌力和肌容积。

临床意义:中枢性及周围性损害。

9)舌下神经

检查舌肌运动、容积和震颤。

临床意义:中枢性和周围性舌瘫。

3  运动系统

1)简介运动系统的组成及概念

2)检查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肌力(按六级划分)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肌容积肌萎缩和废用性萎缩。

肌张力:肌张力增高的类型。

共济运动(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Romberg试验)。

不自主运动  震颤,肌纤维/束震颤,抽搐,舞蹈样动作。

姿势与步态及类型。

4  感觉系统

1)简介感觉传导通路

2)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浅感觉   触觉、痛觉

深感觉   关节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

皮质复合感觉 实体觉。

5  反射

1)简介反射弧的解剖生理和概念

2)深反射  腱反射(按0~4级划分)。(3)

3)浅反射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

4)病理反射及类型

6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

7  自主植物神经系统:皮肤颜色、温度、毛发指甲营养、膀胱及直肠功能。

8  失语、失用、失认的检查。

第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教学目的

熟悉神经系统常见辅助检查原理及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加重,掌握腰椎穿刺术。

 教学要求

(一)了解脑电图、经颅多谱勒、肌电图、头颅X片、MRISPECTPET和神经肌肉活检在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二)熟悉脑脊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三)熟悉颅脑CT扫描的基本原理和在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四)掌握腰椎穿刺术的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

(一)脑脊液的检查(自学)

(二)神经系统影像检查

   1  绪论

医学影像学绪论及基本知识

2  影像学检查方法

1)头颅X线平片

2)造影(脑血管造影、椎管造影)

3)CT扫描检查

平扫、增强扫描、动态扫描、脑灌注扫描和造影扫描。

4)MRI

平扫、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脑功能成像及质子频谱分析。

5SPECTPET

3  正常影像学表现

1)头颅及脊柱的X线平片表现

2)脑血管造影及椎管造影表现

3)头颅及脊柱的断面解剖和正常影像学表现

4)CT及MRI征象分析和诊断要点

4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1)脑外伤

<1>急性硬膜外血肿(部位、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2>急性硬膜下血肿(部位、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3>脑内血肿或脑挫裂伤(部位、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2)脑血管疾病

 <1>脑梗死

包括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

<2>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好发部位、影像学直接和间接表现。

<3>脑血管畸形

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的分型、影像学直接和间接表现。

3)脑肿瘤

<1>胶质瘤

星型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发生部位、良、恶性的鉴别要点。

<2>脑膜瘤

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好发部位、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等。

<3>垂体瘤

垂体瘤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好发部位、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等。

<4>转移瘤

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好发部位、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等。

(三)神经系统电生理检查自学)

(四)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自学)

      简要介绍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原理和适应症。

(五) 脑、神经和肌肉活组织检查(自学)

简要介绍脑活检、肌肉活检和神经活检的意义和适应症。

第四章 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和综合征

 教学目的

      熟悉神经系统常见症状,掌握颅内压增高、脑疝等的临床表现、诊断及临床处理。

 教学要求

(一)了解头痛的发生机制、常见原因和分类。

(二)了解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

(三)意识障碍的分类

(四)熟悉眩晕的概念和常见病因。

(五)掌握脑疝解剖学基础,脑疝类型,急性脑疝的临床表现。

(六)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一)意识障碍

1  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2  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3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4  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

5  伴发不同症状和体征的意识障碍的病因诊断

(二)头痛

1  概述

(一)概念

(二)颅内外对疼痛的敏感组织结构

(三)头痛的常见病因及机理

(四)病史的采集和病因分析的思维方法

2 紧张性头痛

1)概念

紧张性头痛即神经症性头痛或功能性头痛,是最常见的头痛类型。包括发作性紧张性头痛和慢性紧张性头痛两种类型。讲解与非典型血管性头痛、典型偏头痛的交叉重叠的病因机制和表现。

2)病因、诱发因素、发病机理

3)临床表现

4)诊断和鉴别诊断

5)治疗和预防

3  血管性头痛

1)概念

2)病因及发病机理

3)临床表现

 典型偏头痛

     前驱症状——先兆——头痛——缓解

 普通型偏头痛

 特殊型偏头痛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

组织胺性(丛集性)头痛

4)治疗和预防

4  眩晕

1)概念

2)发病机制

简介眩晕发生的解剖基础和机制(以前庭系统为重点)。

3)常见类型

① 前庭性眩晕: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

② 眼源性眩晕

③ 本体感觉障碍性眩晕

     躯体疾病引起的眩晕/平衡障碍。

4)诊断及各类眩晕间的鉴别

     病因诊断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查体和相关辅助检查。

5)治疗

病因治疗、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5  颅内高压

1)颅内压调控的生理机制

2)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机制

3)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4)颅内压增高的诊断

5)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原则

6)急性脑疝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第五章  脑血管疾病

 教学目的

熟悉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熟悉掌各类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及治疗原则。

 教学要求

(一)了解腔隙性脑梗塞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二)熟悉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

(三)熟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熟悉颈内动脉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常见症状及特征性症状;熟悉TIA的预防。

(四)掌握脑血管病的概念、临床分类熟悉神经系统疾病定性诊断的基本原则。

(五)掌握脑血栓形成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了解不同分支动脉闭塞时的神经系统局限症状及体征;掌握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方法。

(六)掌握脑出血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急性期抢救治疗。

(七)掌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治疗。

(八)掌握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

(九)掌握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

(十)掌握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的治疗措施。。

 教学内容

(一)脑血管病概述

   1  脑血管疾病的概念、发病率和患病率。

   2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3  脑血管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  概念

   2  病因、发病机制:微栓塞、脑血管痉挛、血液成分及动力学改变。

   3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好发年龄、起病方式。

颈内动脉TIA表现:常见症状、特征性症状。

-基底动脉TIA表现:常见症状、特征性症状。

   4  辅助检查TCD、CT及MRI表现。

   5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与部分性癫痫、梅尼尔病、心脏疾病并发的脑供血不足,如阿-斯(Adams-Strokes)综合征等鉴别。

   6  治疗:病因治疗:控制血压、有效控制糖尿病、高血脂、血液系统疾病、心律失常等。

   7  预防性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剂、抗凝治疗、脑保护治疗。

(三)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1  概念: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2  病因、发病机制:动脉硬化、动脉炎等因素引起的管腔狭窄;血液粘度增高、高凝状态;血管痉挛;外伤及其它物理因素。

     3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脑缺血性病变的病理分期、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damage)。

     4  临床表现:起病特点,一般症状,不同动脉闭塞时的局限性神经体征。

5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要点,与脑出血、脑栓塞、脑肿瘤的鉴别。

     6  治疗

        性期的治疗原则:

        超早期治疗:溶栓治疗;

        抗凝治疗,脑保护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一般治疗:脱水,控制感染,维持生命功能,处理并发症

        外科治疗

        康复治疗。

   7  预防。

(四)脑栓塞

   1  概念。

     2  病因及病理:栓子的来源。

     3  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局限神经体征,与栓子来源有关的原发病症状,CT及MRI表现。

   4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要点,与脑出血、脑血栓形成鉴别

   5  治疗

        与脑血栓形成基本相同,急性期选用较强的扩血管药物,心源性者改善和保护心脏功能。

(五)脑出血

   1  概念。

     2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高血压,动脉硬化,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重点介绍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起病方式,诱因。

全脑症状: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

局灶症状:脑基底节出血,脑叶性出血,丘脑出血,小脑出血,脑干出血,脑室出血的症状。并发症

   4  辅助检查CT及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

5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要点,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的鉴别。

     6  病程和预后。

   7  治疗

急性期治疗:保持安静,降低颅内压,调整血压,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防止并发症,血肿穿刺抽血或开颅清除血肿。

恢复期治疗:功能锻炼为主,配合体疗、理疗、针刺疗法。

(六)蛛网膜下腔出血

   1  概念。

     2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脑血管炎,血液病及凝血障碍性疾病。

     3  临床表现

起病方式,颅内压增高症状,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可能出现的局灶体征的发生机制,血性脑脊液,CT及MRI表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4  辅助检查CT及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

     5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要点,与相关脑血管病、脑膜炎鉴别。强调进一步查明病因的重要性。

     6  病程和预后

     7  治疗:一般治疗,安静卧床,降低颅内压,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处理并发症,手术治疗。

 

(七)颅内动脉瘤

   1  概念:颅内动脉瘤的概念、发病率、好发年龄及好发部位。

     2  病因、形成机制:简要分析形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及机制,包括先天性因素及后性天因素。

     3  临床表现

起病方式,颅内压增高症状,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可能出现的局灶体征的发生机制,血性脑脊液,CT及MRI表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症状

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血管痉挛所致脑缺血症状

交通性脑积水症状。

   4  诊断及鉴别诊断:

CT扫描及CT血管成像扫描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磁共振检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

腰穿(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注意动脉瘤破裂出血形成颅内血肿后需与高血压脑出血相鉴别,巨大动脉瘤需与海绵状血管瘤及脑肿瘤相鉴别。

    5   治疗:根据颅内动脉瘤病情分级决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镇静、止血、降低颅内压、脑脊液引流等

手术治疗:动脉瘤的直接夹闭手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动脉瘤的姑息性手术

(八)脑血管畸形

 1  概念

   2  病因、形成机制

   3  临床表现

头痛

癫痫发作

出血症状

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症。

 4  诊断及鉴别诊断: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CT扫描及CT血管成像检查

磁共振检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

腰穿。

出血前注意与脑肿瘤的鉴别,出血后应注意与高血压脑出血的鉴别。

   5  治疗:手术治疗。

 

第六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教学目的

      熟悉常见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掌握常见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教学要求

(一)了解脑膜疾病的常见类型。

(二)了解硬膜外脓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三)熟悉常见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四)掌握常见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一)脑膜炎。

   1  概述。

 2  病因和病理:分别叙述结核性、病毒性、新型隐球菌性和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和病理特点。

   3  临床表现。

   4  诊断和鉴别诊断:脑脊液检查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5  治疗:病因治疗及对症治疗。

 

第七章 癫痫

 教学目的

      掌握癫痫的概念、分类,掌握癫痫持续状态的概念及诊治原则。

 教学要求

(一)了解癫痫的发病机制及诱发因素及癫痫综合征的分类。

(二)熟悉癫痫的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掌握癫痫的概念、分类。

(四)掌握癫痫持续状态的概念及诊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癫痫的概念、分类、发病率、发病机制及诱发因素。

(二)癫痫的分类、癫痫或癫痫综合征的分类。

(三)癫痫的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四)癫痫持续状态的概念及诊治原则

 

 

第八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教学目的

      掌握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教学要求

掌握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一)帕金森病

   1  概述注意区分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

   2  病因

   3  发病机制:简介黑质-纹状体变性和神经递质多巴胺-乙酰胆碱失衡学说。

   4  病因。

   5  临床表现

介绍“三主症”:随意运动减少、静止性震颤(肌电图示4-6C/S节律性震颤)、肌张力增高;以及其它常见症状(姿势障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及情绪抑郁、智能障碍)。

     6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与其它原因引起的震颤和帕金森病综合征鉴别,若存在痴呆应与其它类型痴呆鉴别。

     7  病程和预后

        强调脑变性疾病的特点缓慢进行性加重。

     8  治疗长期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第九章  脑神经疾病

 教学目的

     熟悉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掌握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教学要求

(一)熟悉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要点。

(二)掌握面神经瘫痪的临床表现、类型及面神经炎的诊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三叉神经痛

   1  三叉神经痛的定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2  病因及病理。

   3  临床表现:好发年龄、疼痛分布、性质、时间、诱发因素。

     4  诊断与鉴别诊断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牙痛、舌咽神经痛、蝶腭神经痛、鼻窦炎和颞颌关节病鉴别

     5  治疗药物治疗、封闭疗法、手术治疗。

(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1  定义

 2  因和病理

 3  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周围性面瘫,味觉变化,听觉过敏,Hunt综合征,肌电图变化

 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  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皮质类固醇激素,B族维生素,理疗等。

 

第十章  脊神经疾病

 教学目的

      熟悉急性炎症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的辅查及诊治原则。

 教学要求

(一)了解脊神经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二)熟悉急性炎症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的辅查及诊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多发周围神经病

   1  概念。

   2  病因和病理。

   3  临床表现:共同特点;不同病因、不同阶段症状的不同表现。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5  防治

(三)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1  概念。

   2  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3  临床表现:四肢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轻微的手-足袜套式感觉障碍,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着重指出呼吸肌麻痹及延髓麻痹的危险性。

   4  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明诊断要点,着重指出和脊髓灰质炎、周期性麻痹的鉴别。

   5  病程和预后防治。

   6  治疗

急性期包括辅助呼吸、支持疗法、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和病因治疗。病因治疗包括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恢复期康复治疗。

(四)脊神经损伤

   1  脊神经损伤的病因。

   2  临床表现和诊断。

   3  治疗原则。

 

第十一章 脱髓鞘疾病

 教学目的

     熟悉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和治疗原则。

 教学要求

(一)了解脱髓鞘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熟悉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和治疗原则。

(三)掌握脱髓鞘疾病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脱髓鞘疾病的分类

(三)多发性硬化

 1  概念

   2  临床表现及分型:视神经脊髓炎、脑干型、小脑型、大脑型。

   3  辅助检查CT、MRI、BAEP、SEP、VEP及脑脊液细胞学的诊断意义。

 4  诊断及鉴别诊断:与脊髓炎、运动神经元病、急性视神经炎、脑瘤的鉴别。

   5  多发性硬化的治疗进展。

第十二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教学目的

      熟悉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和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处理原则。

 教学要求

(一)了解肌营养不良和线粒体肌病的临床特点。

(二)熟悉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基本方法和危像的处理原则。

(三)熟悉周期性麻痹和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

(四)掌握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重症肌无力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简述症状特点,并较详细介绍三种危象的临床特点及其鉴别。

   3  诊断及鉴别诊断:疲劳试验、药物试验、肌电图表现;与其它肌无力的鉴别。

     4  治疗:胆碱脂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危象的处理。胸腺放射治疗及切除手术治疗。血浆置换治疗。中医中药疗法。

   5  预防:特别提及应避免应用的药物治。

(三)周期性麻痹

   1  病因及发病机制:着重介绍钾代谢与发病的关系及发病诱因。

     2  临床表现:着重介绍低钾型瘫痪的临床特点,诱因,血钾及心电图改变;简要提及高钾型及正钾型。

     3  诊断及鉴别诊断:须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钡中毒、甲亢、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瘫痪型棉酚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和分离性障碍等鉴别。

     4  治疗与预防:主要介绍补钾治疗和重症时的抢救措施。

(四)多发性肌炎

   1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2  临床表现:单纯型多发性肌炎(I型);急性型、亚急性及慢性型;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伴胶原疾病(II型);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伴恶性肿瘤(III型)。

   3  辅助检查

     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  治疗:急症处理;激素和免疫制剂的治疗原则;对症治疗。

(五)肌营养不良

   1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2  临床表现:假肥大型、面肩肱型、肢带型和其它类型。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治疗

(六)强直性肌病

   1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2  临床表现:肌强直的特点;肌电图特点;基因检测。

   3  诊断及鉴别诊断:与先天性肌强直、萎缩性肌强直先天性副肌强直的鉴别。

     4  治疗:对症治疗。

七)线粒体肌病

   1  概念

   2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3  临床表现:线粒体脑肌病(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Kearns-Sayre综合征、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肌症挛性癫痫伴肌肉破碎红纤维综合征)。血乳酸。丙酮酸最小运动试验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活性测定;肌肉活检特征;线粒体DNA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标准,与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和眼咽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鉴别。

   5  治疗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教学目的

      熟悉Alzheimer病、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运动神经元病发病机制。

 教学要求

(一)了解Alzheimer病概念、病理特点。

(二)熟悉Alzheimer病临床表现、运动神经元病发病机制。

(三)掌握运动神经元病的概念、临床表现、分型和诊断要点。

 教学内容

(一)运动神经元病

 1  概念

   2  病因及病理

   3  临床表现: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

 4  辅助检查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

   5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要点,与颈椎病、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脊髓蛛网膜炎以及代谢障碍、中度等因素引起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综合征的鉴别。

   6  病程和预后

 7  治疗

(二)Alzheimer

 1  概念

   2  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记忆障碍、计算障碍、定向障碍、思维迟缓、学习能力下降、人格改变、生活能力下降等

 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  治疗

 

III  教学组织与方法

 

 实施机构:由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执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教学方法

1 实验教学:布置实验内容,课堂讲解和演示,以27人为1组,临床见习时分3祖,学生独立操作。

2 教学点:在解剖1、2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附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科、神经外科及影像科,承担教师由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解剖教研室、组培教研室等学教研室委派。

3辅导形式:课堂巡视和指导、讨论、复习等结合。

 考核办法:实验考试占总评成绩的15%;实验平时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5%。实验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课考试。  

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实验内容

教学手段

实验类型

神经系统解剖

综合型

14

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

综合型

2

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和综合征

综合型

2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综合型

4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综合型

4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结核、化脓、病毒、隐球菌)

综合型

4

癫痫

综合型

4

运动障碍性疾病

综合型

4

脑神经和脊神经疾病

综合型

4

脱髓鞘疾病

综合型

4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

综合型

4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

综合型

4

合计

 

54

 

关闭窗口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大连路201号 网站:www.dingfu68.com  邮编:563003
 ©2024 版权所有:BET体育365投注官网 - 正版平台|安全有保障   ICP备案号: 黔ICP备06003261号-2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