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中医学教研室>>理论教学>>正文

中医学课程思政案例
2023-09-15 15:17   审核人:   (点击: )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中医学课程思政案例

课程名称

中医学

授课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授课教师

秦建平

职 称

教师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时

2

 

授课章节

第一章     导论

 

专业知识教学要求

1.熟悉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学术成就及中医学基本特点

2.了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教学内容

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著作、事件。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培养医学生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精神;严谨求实,追求真理,攀登科学高峰的责任感;文化自信的自觉行为。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1、线上推送课前预习;2、课堂ppt讲解;3、课后拓展:《大医精诚》读后感,蛇杖的由来。

手段1、利用雨课堂教学工具;2、导入、故事启发、视频教学、课中练习、互动、提问。

 

思政元素

中国元素:中国医学科学家的故事(严谨求实攀登科学高峰、巨大成就、创新成果、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

 

 

 

 

 

 

 

 

 

 

具体教学案例1

 

知识内容

(一) 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标志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张仲景被誉为“方书之祖 ,医圣”。

《伤寒杂病论》

学术地位:第一部临床专著

学术贡献:1. 确立了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论治的原则。2.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3. 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

思政内容

【案例正文】: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约公元150--约公元215),河南省南阳市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建安年间,中原地区的瘟疫大流行达5次之多,加之社会动荡,使得疫病的传播更加严重,张仲景的家族的200多人中,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患病死亡,而其中死于伤寒病(传染性疾病)的就占到十分之七。张仲景经过对前人经验的采集整理,广泛吸收当时人们同疾病做斗争的丰富经验,结合个人临床诊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和心得体会,创造性的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使得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紧密的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伤寒杂病论》也成为四大经典之一。

【引入思政内容的方式】:医学素养:《伤寒论.序》流传千古的医学、医道、医德的教育名篇。1.“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彰显医学的核心价值;2.要具备“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医学成才之道。3.要摒弃“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的医德修养。

【案例实效】: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学发展历史,其中大部分内容讲述中医学的历史成就,张仲景的《伤寒论》及《伤寒论.序》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其中包含了很多思政德育元素:严谨求实科学态度,巨大医学成就,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成才之道,崇高的医德修养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为将来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责任意识,做好铺垫作用。

本案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正确的医学素养及人文修养的价值引领,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

【案例问题及分析】:课程思政只有原则,没有统一的模式,主要根据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养相结合,寻求课程思政素材。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刻,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多元化等,可通过日后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相长等教学活动,将更加深刻的探究思政元素。

 

 

具体教学案例2

 

知识内容:

(二)中医学各科充分发展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 及《千金翼方》,后世誉为“药王”

学术地位: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

学术贡献: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创造24个医学史上第一。(雨课堂推送24个医学史第一)

思政内容

【案例正文】:孙思邈与《大医习业》《大医精诚》

孙思邈,(公元581-682)陕西耀县,是一位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具有八十余年丰富经验的医学家。他首先继承古代医学遗产,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甲乙经》、《本草经》、《肘后备急方》中的各家学说,同时吸收当时名医名著之所长,花费很大精力,收集整理了民间的单、秘、验方和种药采药技术,以及国外传入的医药知识,在公元652年著成《千金要方》,80岁又完成了《千金翼方》。孙思邈在书中的自序里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取名“千金”。

【引入思政内容的方式】:医学素养:《千金要方》首列《大医习业》,进而《大医精诚》,广为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论述了医学成才之路的几个关键问题:1.习业者首先必须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扎实的医学基础,进而才能“精诚之大医”,2.是精,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3.是诚,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4.是博爱,医者要有敬畏生命,有“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大爱无疆的博爱修养。

【案例实效】: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学发展历史,其中大部分内容讲述中医学的历史成就,孙思邈的《千金方》中的《大医习业》《大医精诚》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其中包含了很多育人与育才的辨证关系。体现立德树人的本质,协同育人的理念、立体多元育人的结构。引导学生特别是立德,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引导学生实现人生与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本案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正确的医学素养及人文修养的价值引领,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

【案例问题及分析】: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刻,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多元化等。

 

 

 

 

                                                       具体教案例3

 

知识内容:

(三)中医学鼎盛与创新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学术地位: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学术贡献: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案例正文】: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湖北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1552年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以后又经过10余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1596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被后世尊为“药圣”。(雨课堂推出“秒懂百科—李时珍”视频教学)

【引入思政内容的方式】1.《本草纲目》是优秀文化资源:先后被译为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20115月,金陵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2.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追求真理孜孜不倦的献身精神。历经40余年编撰成《本草纲目》。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1596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案例实效】: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学发展历史,其中大部分内容讲述中医学的历史成就,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其中包含了1.优秀文化传播的先行者;2.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攀登科学高峰的责任。引导学生特别是树人,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引导学生实现人生与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本案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正确的科学素养价值引领,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

【案例问题及分析】: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刻,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多元化等,参照学堂在线推出的“基础医学类课程思政——实践与思考主讲人罗自强教授主讲”培训,将更加深刻的探究思政元素。

 

 

具体教学案例4

 

知识内容:

(四)中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2015年中国医药大事记

学术地位:屠呦呦,2015年获得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医学贡献:新药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此受益。

【案例正文】:屠呦呦与青蒿素

屠呦呦(19301230- ),药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20119月,因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获2016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12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9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 2020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社会贡献: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2021年获得我国世界卫生组织无”疟疾”认证。

【引入思政内容的方式】:科研历程:屠呦呦1969年加入“523计划”研究团队,从《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创新性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191次试验成功提取青蒿素。自己申请为第一批“小白鼠”。开创了新药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此受益(插入视频中央4台国家记忆——战“疫”抗疟疾)。

【案例实效】: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学发展历史,其中大部分内容讲述中医学的历史成就,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大事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引出523计划的历史,寻找抗疟药物的艰辛。

本案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科学家敬畏生命,严谨求实的探索科研,为医学事业献身的家国精神,培养学生时代责任感;以中国巨大成就,科学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习主席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悟。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时效性。

【案例问题及分析】: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刻,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多元化等,参照学堂在线推出的“基础医学类课程思政——实践与思考主讲人罗自强教授主讲”培训,将更加深刻的探究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

中医学

授课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授课教师

秦建平

职 称

教师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时

2

 

授课章节

第四章     病因病机

 

专业知识教学要求

1.掌握六淫各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了解的疫疠概念及致病特点及防疫方法。

 

教学内容

六淫各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疫疠概念及致病特点及防疫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培养医学生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精神;严谨求实,追求真理,攀登科学高峰的责任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1、线上推送课前预习;2、课堂ppt讲解;3、课后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宣讲。

手段1、利用雨课堂教学工具;2、导入、故事启发、视频教学、课中练习、互动、提问。

 

思政元素

中国元素:中国医学科学家的故事(严谨求实攀登科学高峰、巨大成就、创新成果、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

 

具体教学案例5

 

知识内容

(二)疫戾

1.疠气的概念;2.疠气致病的特点;3.疠气的防治原则。

思政内容

【案例正文】:新冠肺炎

据《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中医药与各种瘟疫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对决,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一代代行医者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中医药抗疫方法和理论,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20年1月30日晚,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2020年2月,国家卫健委1号公告将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020年3月11日,世卫组织认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可被称为全球大流行。9月3日,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评估专家组共同主席在成员国吹风会上宣布了专家组成员名单,钟南山入选。现有感染人数超5+亿,死亡人数超600+万。

抗疫贡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9版,中医全程参与抗击疫情。中医药使用率占91.5%,总有效率超90%;推出中医药“三药三方”,三药:即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

世界献礼:中医、西医齐头并举,成为中国方案,中国经验,走出国门,向世界献礼。    

【引入思政内容的方式】: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将中医药发展规划列入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案例实效】: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学外感病因,其中大部分内容讲述中医学外感病因的致病特点,以中医药历代抗疫和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卓越成效,引出中医药发展规划列入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出台了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中国健康卫生方针”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不用”,成为中国方案,中国经验,走出国门,向世界献礼。

本案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联系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及政策 ,具有较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作用,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

【案例问题及分析】:课程思政只有原则,没有统一的模式,主要根据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养相结合,寻求课程思政素材。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刻,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多元化等,可通过日后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相长等教学活动,将更加深刻的探究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

中医学

授课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授课教师


职 称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时

2

 

授课章节

第一章     导论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1.熟悉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学术成就及中医学基本特点

2.了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教学内容

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著作、事件及中医学基本特点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培养医学生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精神;严谨求实,追求真理,攀登科学高峰的责任感;文化自信的自觉行为。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1、线上推送课前预习;2、课堂ppt讲解;3、课后拓展:《大医精诚》读后感,蛇杖的由来。

手段1、利用雨课堂教学工具;2、导入、故事启发、视频教学、课中练习、互动、提问。

 

思政元素

中国元素:中国医学科学家的故事(严谨求实攀登科学高峰、巨大成就、创新成果、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中国古典巨作的国际地位。

 

具体教学案例6

 

知识内容

(一) 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

《黄帝内经》

学术地位:第一部中医药学理论专著,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版列为2011年世界记忆名录。

学术贡献:1、第一部系统讲述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2是第一部养生宝典3、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案例正文】:《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这时代医学家的集体智慧,是中医学四大金典著作之首。

1、第一部系统讲述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 如人体解剖、生理研究的成就。认识人类疾病必须首先认识人类自身。对人体的解剖研究,并实地进行了人体体表与内脏的解剖。《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又如关于消化系统之功能,血液环流周身之功能,泌尿生殖系统之功能,虽然认识多有失之于笼统,然而也有许多科学的论断。譬如血与脉的关系,不但对血管区分为经脉(大血管)、络脉(大血管之分支血管)和孙脉(细小血管),并且明确指出血脉是运行人体经过饮食消化而产生营养精气等物质的,特别强调这种运行在人体"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实际上他们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

2、是第一部养生宝典——最早提出“健康医学”理念。(1)治未病”的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2) 提出养生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3、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歧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黄帝曰:冯乎?歧伯曰:大气举之也)、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引入思政内容的方式】:医学素养:《黄帝内经》医学是实践医学,如消化道解剖,整体结构的描述;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提倡疾病预防强调早期治疗的健康医学;公然宣布与巫术决裂保证了中国医学基本上一直沿着唯物的疾病观不断发展。

【案例实效】: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学发展历史,其中大部分内容讲述中医学的历史成就,《黄帝内经》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其中包含了很多思政德育元素:严谨求实科学态度,健康第一的大健康医学理念。又如提出消化系统之功能,血液环流周身之功能,泌尿生殖系统之功能,虽然认识多有失之于笼统,然而也有许多科学的论断。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本案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正确的医学素养及人文修养的价值引领,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

人才。

【案例问题及分析】:课程思政只有原则,没有统一的模式,主要根据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养相结合,寻求课程思政素材。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刻,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多元化等,可通过日后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相长等教学活动,将更加深刻的探究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

中医学

授课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授课教师


职 称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时

2

 

授课章节

第一章     导论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1.熟悉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学术成就及中医学基本特点

2.了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教学内容

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著作、事件及中医学基本特点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培养医学生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精神;严谨求实,追求真理,攀登科学高峰的责任感;文化自信的自觉行为。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1、线上推送课前预习;2、课堂ppt讲解;3、课后拓展:《大医精诚》读后感,蛇杖的由来。

手段1、利用雨课堂教学工具;2、导入、故事启发、视频教学、课中练习、互动、提问。

 

具体教学案例7

 

知识内容

(一) 中医学术体系的细化

种痘与天花

学术地位:天花是迄今为止人类消灭的惟一传染病创立“免疫”一词,沿用至今。

学术贡献:“种痘”技术对此厥功夙著,并由此勃发了免疫之学,它经过了从“时苗”到“熟苗”和从人痘到牛痘的长期历程,其中也包含了中国人所贡献的智慧。

【案例正文】:免疫学的起源(创新故事)种痘与天花

天花大约于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公元265~313年)在所著《肘后方》一书中首先记载了虏疮。天花病毒传染给人类至少有3000余年的历史。整个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达1.5亿以上。中国在明代有李氏编有《免疫类方》,创立“免疫”一词,沿用至今在明清时代,在医生队伍里已经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清代国家还设立种痘局,并有专职官员“查痘章京”管理出痘人的隔离情况。明清时已有几十种痘科和种痘专书,都记录着不同的种痘方法。最初有四种方法,即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这种取自患天花者的痘痂称为“时苗”,其本质仍是令接种者感染一次天花,仍有相当的危险性。此后在时苗法的反复实践中,痘医逐渐选取经几代传递而致“苗性和平”的痘痂做疫苗,称为“熟苗”。“熟苗”本质上是一种减毒的疫苗,比之“时苗”,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是人痘法中最为安全可靠的了。人痘术在当时是领先的技术发明,受到各国的重视,
  18世纪在欧洲各种传染病流行仍很频繁,在儿童死亡率最高当属天花当时英国医生詹纳注意到人痘接种法免疫的事实,他因兼做兽医,与牛有较多的接触,也知晓当地农民都知道患过牛痘的人不感染天花的事情,在此启示下他坚信:“无论是牛痘,还是长在猪上的猪痘,或是人的天花,都是同一种疾病。”他将这套程序称为种牛痘,以区别人痘接种。牛痘接种使科学预防疾病跨出了第一步,他在1798牛发表的《种牛痘的原因与效果的探讨》一书中,公布了23个种痘而再不得天花的病例。
  牛痘接种法发明9年以后,在1805年,此法即由菲律宾转传至澳门,其后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先后提倡种牛痘,渐遍全国,替代了人痘接种法。回顾从人痘到牛痘传出又传入的历史,正可堪为免疫学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1980年5月,第23届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灭,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只有美国和俄罗斯的实验室还保存着样本。全世界至今再未出现天花病例。天花这种惟一被消灭的传染病,正是人类医学科学光辉成就的典范。

【引入思政内容的方式】:科研历程:3000余年的抗疫历程,经历了束手无策,细心观察,医学实践、动物实验、临床推广、消灭天花的数千年的医学奋斗历程,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天花是迄今为止人类消灭的惟一传染病

【案例实效】: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学发展历史,其中大部分内容讲述中医学的历史成就,免疫学的起源(创新故事)种痘与天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天花是迄今为止人类消灭的惟一传染病。其中包含了很多思政德育元素:严谨求实科学奋斗历程,巨大医学成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为将来医生的职业责任意识,做好铺垫作用。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深邃论断。

本案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正确的医学素养及人文修养的价值引领,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

【案例问题及分析】:课程思政只有原则,没有统一的模式,主要根据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养相结合,寻求课程思政素材。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刻,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多元化等,可通过日后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相长等教学活动,将更加深刻的探究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

中医学

授课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授课教师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时

2

授课章节

第一章     导论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1.熟悉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学术成就及中医学基本特点

2.了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教学内容

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著作、事件及中医学基本特点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培养医学生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精神;严谨求实,追求真理,攀登科学高峰的责任感;文化自信的自觉行为。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1、线上推送课前预习;2、课堂ppt讲解;3、课后拓展:《大医精诚》读后感,蛇杖的由来。

手段1、利用雨课堂教学工具;2、导入、故事启发、视频教学、课中练习、互动、提问。

具体教学案例8

知识内容

(一) 中医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

张伯礼抗疫故事(1948226日——)

社会地位:人民英雄

学术贡献: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20

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救治与创新中药宣肺败毒颗粒研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4

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糸创研及其产业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3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1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1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6

方剂组分配伍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6

天津市SARS患者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和健康随访与干预试验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5

SARS中医证候学及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5

中风病急性期辩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临床研究与评价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4

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3

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2

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2

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1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0

清脑益智方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脑脊液药理学建立及应用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0

脑神经细胞损伤机理探讨及中药的保护作用研究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9

血沉曲线检测方法及仪器研制

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9

中医中风病危险因素及证候调查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9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和关木通肾毒性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5

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截至20196月,张伯礼已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主编专著20余部。

出版时间

著作名称

主编

出版社

2016

中药药效研究方法学

陈奇、张伯礼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

任德权、张伯礼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与实践--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张伯礼、王永炎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复方丹参方的现代研究--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与实践

张伯礼、高秀梅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

张伯礼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中医脑病学

王永炎、张伯礼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张伯礼、翁维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医内科学(案例版)

陈湘君、张伯礼

科学出版社

 

【案例正文】: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

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张伯礼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这使他以惊人的毅力勇攀科研高峰,教书育人,救死扶伤。

2020127日,农历大年初三,张伯礼临危受命飞赴武汉,投身抗疫最前线。超负荷的工作,让张伯礼胆囊炎发作,并进行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张伯礼笑着说。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张伯礼率来自天津、江苏等地的3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看舌象、摸脉象……白天,张伯礼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则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怎样设置床位、床位间距留多少、空气循环问题、患者吃饭情况……事无巨细,张伯礼都要一一过问。

在这位“无胆英雄的推动下,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武汉16家方舱医院均同步配送中药方剂,中药使用率达90%。到20203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564名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死亡。

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江城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20209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后,难掩激动之情的张伯礼填下了这首词——《人民才英雄》。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张伯礼仍坚持出诊,身穿白大褂的他,一如往常步履矫健、面带微笑地走进诊室。要把荣誉珍藏起来,化作一种精神和力量更加努力地工作。”

【引入思政内容的方式】: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疫情蔓延举国焦,初二星辰奉国诏。晓飞江城疾, 疫茫伴心悌。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冠魔休猖獗,众志可摧灭。”2020127日凌晨4时,出征前,老人内心坚定地写下了这首《菩萨蛮·战冠厄》17年前,抗击非典,他挺身而出;庚子新春,迎战新冠,他逆向而行。张伯礼住院期间还豁达地拟诗一首,以表情怀: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医术固然重要,但想成为一名好医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仁慈的爱心,更为重要。张伯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医40余年来,他一直用自己的仁心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

【案例实效】: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学发展历史,其中大部分内容讲述中医学的历史成就,讲好身边的中国感人故事:用百倍心血,开一剂良方,他以科技手段让传统中医制剂焕发现代生机;悬一壶丹心,济万世生灵,他用仁者大爱传中华岐黄之术造福千家万户

本案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正确的医学素养及人文修养的价值引领,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

【案例问题及分析】:课程思政只有原则,没有统一的模式,主要根据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养相结合,寻求课程思政素材。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刻,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多元化等,可通过日后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相长等教学活动,将更加深刻的探究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

中医学

授课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授课教师

秦建平

职 称

教师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时

12

 

授课章节

     藏象

 

专业知识教学要求

1  掌握脏腑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连属。

2  熟悉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3  了解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中医藏象学说(脏腑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医学同源异流,同向同行,包容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1、线上推送课前预习;2、课堂ppt讲解;3、课后拓展:《大医精诚》读后感,蛇杖的由来。

手段1、利用雨课堂教学工具;2、导入、故事启发、视频教学、课中练习、互动、提问。

 

具体教学案例9

 

知识内容

中西医的区别

【案例正文】:中医学:5000年前中国医药学起源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秦汉时期形成学术体系,坚持实践观察总结,再经过1000多年的传承创新,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时期。

西医学:发源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四元液’学说,到盖伦的‘灵气’学说,‘原力’学说等。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实验研究为手段(自然科学:显微镜的应用,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巴斯德的病原微生物,消毒,麻醉;超声、影像、听诊器、免疫学、抗菌素等)。。高速发展在19世纪中叶至今。

比较

中医

西医

归纳与分析

司外揣内,归纳演绎,文哲性描述分析

纵深分析,直接探讨,科学性描述分析

宏观与微观

从宏观上综合探讨健康与疾病的规律

从微观入手,以还原论为指导,从物化角度去把握人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和本质

抽象与具体

中医概念和术语具有间接符号特征,富有抽象性。

西医概念和术语直观、直接具体描述。

功能与结构

脏腑组织强调功能

借助肉眼或仪器观察与测量,理论建立在结构之上。

辨证与辨病

辨证个体化治疗

辨病群体化治疗

 

【引入思政内容的方式】:西方医学蜂拥而至,中医界对自身知识开始深刻的反思和认真总结“中西医融通”。新中国70年的卫生工作方针“1950年:“团结中西医”1979年:坚持中医、西医、中医西结合1982年:加强中西医结合1991年:中医西医并重2016年:强调中西医并重;抗疫中国方案:“中西医并用,中西医并重,起头并举”。

【案例实效】: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以及与现代医学的区别和互补,医学的共同使命,“救死扶伤,实现人类大健康”,包容发展。费孝通老先生于1990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发展观点

本案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正确的医学素养及人文修养的价值引领,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

【案例问题及分析】:课程思政只有原则,没有统一的模式,主要根据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养相结合,寻求课程思政素材。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刻,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多元化等,可通过日后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相长等教学活动,将更加深刻的探究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

中医学

授课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授课教师

秦建平

职 称

教师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时

12

 

授课章节

      四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专业知识教学要求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中医学整体观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1、线上推送课前预习;2、课堂ppt讲解;3、课后拓展:《大医精诚》读后感,蛇杖的由来。

手段1、利用雨课堂教学工具;2、导入、故事启发、视频教学、课中练习、互动、提问。

 

具体教学案例10

 

知识内容

整体观——天人同构同公同理归纳

【案例正文】:

世界环境日65

与自然和谐共生《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就启发我们:人类应该学会善待动物,敬畏生命,学会与其和谐相处,构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天人之境。人与植物的鸥水相依。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马一浮的名句,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深一层的认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花草树木,也是生命。一篇《枯树赋》,疾痛惨怛,看似伤悼草木,又何尝不是伤悼生命人类群体的社会共生。约翰·多恩曾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里写道: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泥土,连接成整块陆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人类与植物之间绝对不是掠夺与被掠夺的对立关系,而应该是相看两不厌”“鸥水相依存”“云想衣裳花想容”“人面桃花相映红”“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共生关系。

2021年中国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主题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2020年主题为“关爱自然,刻不容缓”。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健康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生态系统以多种方式维持人类的生活:它为我们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富有营养的食物、纯天然的药物和原材料,帮助我们抵抗疾病和缓解气候变化,减少灾难的发生。

2003SARS,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暴发是大自然向我们敲响的警钟。它清楚地表明,破坏生物多样性,就是在毁灭支持人类生命存续的系统根基。人类活动侵占了野生动物栖息

【案例实效】:整体观是中医学的特点,更是世界观,这是一个很好的思政案例,美好的生活是万物共生的生活,光明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和平是人类世界的主题,共生是天地宇宙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致力于构建两个共同体,一个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让中国成为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让地球变成地球村;让森林覆盖城市,让绿色遍布乡村,让山川湖海、花草树木与人同呼吸、共命运。一言以蔽之,让人与人相亲,人与自然共生。

本案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正确的医学素养及人文修养的价值引领,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

【案例问题及分析】:课程思政只有原则,没有统一的模式,主要根据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养相结合,寻求课程思政素材。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刻,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多元化等,可通过日后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相长等教学活动,将更加深刻的探究思政元素。

 

 

课程名称

中医学

授课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授课教师

秦建平

职 称

教师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时

4

授课章节

第三章     藏象

专业知识教学要求

1  掌握(精)气血津液功能。

2  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分类、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3  了解气血津液生成及运行。

教学内容

中医藏象学说(脏腑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1、线上推送课前预习;2、课堂ppt讲解;3、课后拓展:《大医精诚》读后感,蛇杖的由来。

手段1、利用雨课堂教学工具;2、导入、故事启发、视频教学、课中练习、互动、提问。

具体教学案例11

知识内容

精气血津液的生成

【案例正文】: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我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民为国基,谷为民命——2019年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30多年前,饥饿感还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少偏远山区的居民,食物依旧单调,粮食依旧匮乏。人们真的需要拒绝一种“舌尖上的浪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分别达800万吨和300万吨,最少倒掉了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光盘行动”旨在让人们培养节约习惯,养成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习惯。对“舌尖上的浪费”说不,居安思危,牢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案例实效】:精气血津液的生成来源于饮食物,粮食安全不仅仅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问题,同时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证粮食安全不仅仅“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2013年1月,习近平主席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此后,习近平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并针对部分学校存在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对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等提出明确要求。

本案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正确的医学素养及人文修养的价值引领,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

【案例问题及分析】:课程思政只有原则,没有统一的模式,主要根据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养相结合,寻求课程思政素材。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刻,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多元化等,可通过日后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相长等教学活动,将更加深刻的探究思政元素。

 

课程名称

中医学

授课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授课教师


职 称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时

2

 

授课章节

第一章     病因病机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一)熟悉病因的概念、分类。

(二)熟悉六淫的含义,掌握六淫各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一)病因的概念。

(二)六淫的概念和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知晓6月5日世界环境日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1、线上推送课前预习;2、课堂ppt讲解;3、课后拓展:《大医精诚》读后感,蛇杖的由来。

手段1、利用雨课堂教学工具;2、导入、故事启发、视频教学、课中练习、互动、提问。

 

思政元素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低碳出行。

2021年中国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0年主题为“关爱自然,刻不容缓”

人与自然共存共赢。人与自然不和谐则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

 

具体教学案例12

 

知识内容:外因——六淫、戾气

【案例名称】:环境气候

【案例正文】:当人们对环境造成破坏时,就导致了污染。工厂,农场,汽车以及房屋建筑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和废物会造成污染,给我们生活的自然坏境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气候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随着人类生存活动规模的扩大,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 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框架公约

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危害,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末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体,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许发达国家之间采取联合履约的行动。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尚不受限制。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自2018年10月26日实施根据《巴黎协定》,中国承诺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 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要宣示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

 

 

 

 

 

 

 

 

 

 

 

                                                                 

 

关闭窗口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大连路201号 网站:www.dingfu68.com  邮编:563003
 ©2024 版权所有:BET体育365投注官网 - 正版平台|安全有保障   ICP备案号: 黔ICP备06003261号-2

Baidu
sogou